戌时三刻,陌溪结束一天的功课,顺着练武场后面的小路径自向山顶走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夜幕初降,驱散了暴晒整日的暑气,路两旁尽是几尽千年的老树,枝繁叶茂,桠杈横生,几乎把本就只有一人宽的路径完全覆盖,垂坠的枝条飘来荡去,阴影绰绰,林深处不时传来雕鸮阴森森的啼鸣和昼伏夜出的猛兽呼啸。

        周围略显阴郁的环境对陌溪没有任何影响,她混不在意,只是偶尔辨辨方向,或是抬手撩开碍事的枝杈。

        偃山钟灵毓秀,位于风水龙脉的宝眼,是写进史书记录在册的仙家之地,因常年受着地脉灵气滋养,多见奇花异草,珍稀药材,连山间的走兽生灵都仿佛修得了神智,一举一动肖似人态,也十分亲近人类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说是亲近,陌溪倒觉得十有八九可能是因为偃山只有她和师尊两个人,再如何维持人类的生活精耕细作,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打扰也是微乎其微,它们只是并不惧怕直立行走的两脚兽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陌溪的师尊是这一代天机阁的阁主,十年前练成至上神功后,下山路过一个被魔教血洗的村庄,顺手救下藏在米缸里的陌溪,便带回山里,悉心教导着直到如今。

        据陌溪了解,天机阁每一代有且仅有两人,一为师,一为徒,并不像其他门派似地广招门徒,扩大声望。尽管如此,天机阁在江湖上仍是盛名远扬,也因为人数稀少,更显得神秘莫测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天机阁的传承机制也很是古怪,为师的将本门独家秘法修炼至化境方可下山寻徒。选人的标准也从无固定模式,皆是眼缘到了,便可引领入门,追求的是“灵机一动”的感觉。选定后师徒自会回到偃山,与世隔绝,专心修炼,待师父道将圆满,驾鹤西去后徒弟承袭衣钵,武功大成再出山寻下一代,如此循环往复。

        因着自古以来的祖制,天机阁正所谓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田地,耕犁,桑麻,纺车,各种作物,匠坊等保证正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应有尽有,甚至山间有一口咸水湖,连粗盐都可自己晒制。另有其他精细小工具,可能都是历代的师祖下山后自行寻来补充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只需顾全两个人的生存,这些自给自足的劳作虽然辛苦却不至于疲累,很有一番乐趣,宛如世外桃源。不仅生活得无忧无虑,便是连宗门建在何处,心法招式几何都不可知,无怪乎被世人当作神话传说看待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是近百年来,不知哪一代的师祖嗜武成痴,下山那年正赶上比武大赛,在大会上惊艳出场,一战成名,自此天机阁从传说迈向现实,被人津津乐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