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的秋天,下着小雨。沈冬坐在台湾大学对面的咖啡店里,靠着窗,静静观察街上的行人。
一个背着後背包的年轻男子站在人行道上,淋着雨,戴着耳机,不停地变换手势,像在和谁通话。视线再移动十五度,是一对共撑着伞的男nV,男子将手搭在nV子肩上,像是在保护她免於雨水侵袭,nV子低头看着手机,没有说话。红灯转绿时,他们依旧静静地走着。咖啡店里,一群大学生讨论下学期的课程,其中一个nV孩叹息道:「啊,好想快点毕业。」
沈冬看着他们,不知自己在这里坐了多久。当一个男孩说:「明年就毕业了,先好好想履历怎麽写吧。」她站起身,走向餐盘回收处,把喝完的咖啡杯丢进垃圾桶。杯子落下的声音x1引了旁边一个男生的注意,他们短暂对视,沈冬快步转身走出咖啡店,留下未拿的伞。
回到「港湾」,沈冬熟悉的老旧公寓,三房两厅,属於「拎包入住」的普通房型。客厅里有沙发、电视,以及环绕音响和巨大的Ye晶萤幕。
沈冬走到显示器前,熟练地按下几个按钮,再去厨房倒水。手刚碰到马克杯,环绕音响突然低沉运转,两根金属喇叭S出强光,形成长方形的光幕。光线冷冽、刺眼,彷佛将空气都切割成数个层次。沈冬感受到x口微微发闷,心脏不自觉加速,这种熟悉的感觉——即将穿越——令她同时兴奋又警惕。
光幕里,现实的轮廓被拉伸、扭曲,咖啡店的街景在她眼前像被高速快转,雨水、行人、汽车都重叠成一幅模糊的图像。沈冬深x1一口气,意识全神贯注,她能感觉到时间的纹理在指尖流动——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悸动。
短短三十秒後,光线消散,她睁开眼睛,回到熟悉的二十三世纪。她手心微微冒汗,脑中还回荡着光幕切割空间的余晖。她关掉音响,快速收拾桌面,心中有种奇异的孤寂感——即便科技让她自由穿梭,她仍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,观察世界却无法真正触碰。
街上几乎无行人,零星餐饮外送员奔波。国家概念淡化,护照成历史,人口因战争、病毒、武器减少三分之二。
时光机已成大学教材,用於历史研究。沈冬每学期带学生观察重要时期,历史人物与事件尽收眼底,但不能g涉。她的任意使用权是特权,每次提交一百页观察报告,但多数只是人工智能审核,她深知没人会仔细看。
沈冬尤其喜欢2000到2019年的时光,每周撰写报告,只为在咖啡店坐一个下午。她喜欢观察人群、细微互动、生活中的偶然片段——这是现代科技无法取代的真实。
回到家,手机跳出讯息:「还没回家?」她撇一眼,将手表甩在沙发上,没有回覆。接着另一则讯息弹出:「到了也不回一下。」
躺在床上,她开始编写报告,仅用思考便能让电脑自动生成文件。不到三小时,报告完成并送审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