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以前黄金系列赛体系还没土崩瓦解的年代,各个大满贯的“风向标”比赛很好判断,就是在正赛开始前那1周里的赛事。
但是随着atp近几年来各种改革、重新规划赛时赛段,所谓的大满贯“风向标”概念,也逐渐变得模糊了起来。
看看2009年的atp赛程表就懂了。
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之前,一共有足足6项赛事,而非好几年前的3-4项。
霍普曼杯混合团体赛、布里斯班国际赛、卡塔尔美孚石油公开赛、清奈公开赛、喜力公开赛、喜力公开赛、悉尼公开赛......
兰逸飞说句公道话,像布里斯班国际赛这种历史才短短一年的比赛,能被当成澳网冠军有力竞争者的判断准则吗?
可偏偏,人家的举办日期,就是标准的热身赛周期,并且汇集了一批像他、像小德这样的大满贯冠军亚军。
都是特意来澳洲参加墨尔本的澳网,悉尼、布里斯班国家赛,那都是捎带手练练而已。
也正是因此,当兰逸飞最后得知布里斯班今年的冠军是捷克选手,差点混成8号种子的斯泰潘内克之后,并没有特别惊讶。
第一,人家的实力同样不差,拿个冠军仍在情理之中;
第二,虽然说出来可能不太好,但顶尖那批选手的参赛态度,的确没那么认真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