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百川续道:「日前南京兵部主事董濠带着饬令前来我部,招安文书上说只要愿意投降,不但过往罪行皆不究责,而且为首的封作参将,其余弟兄各有封赏,与其遭官方通缉,四处流窜,还不如投效朝廷,不知豫兄可愿率帮众一同归顺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归顺朝廷?」豫明夷望向胡百川,这名男子尽管粗莽不文,却不至於心存恶念,「窃以为应先静观其变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我也认同大哥,」子犀说道,「唯恐其中有诈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大明自建朝以来,各地民变不断,被朝廷视为心腹之患。

        兵力强大时期,朝廷的策略是派兵剿匪,将贼寇首领扣押进京,斩首示众;兵力不足时期,则会下令招安,给贼首一个虚衔,好教乱民们依从当政者的号令行事。但更多时候,招安只是个幌子,意在诱出贼首自投罗网,如今内忧外患,朝廷自顾不暇,此刻招安,怎麽听都像是请君入瓮。

        「其中的风险,我又何尝不知,」胡百川望着酒杯,沉思半晌,才又开口,「敢问豫当家是何出身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我是湖广竹山县人,幼时故里被右督御史项忠所灭,此後与数名同乡孤儿流落异地,曾在东关码头搬运货物维生。」

        豫明夷对这段过往并不引以为耻,码头每日过往行人无数,他因此得遇贵人。有位武学前辈见他天生勇武,传授他练气强身的武术和几路刚猛的刀法;他还曾在行商者身边,学得货物如何流通,搬有运无。接着他遇见甫下天山的子犀,和师从北刀的楚宁,三人志同道合,一起创立盐帮,到了现今,约有三十万帮众。

        「我大哥的出身,和此事有啥关系?」子犀十分不以为然。

        「仗义每多屠狗辈,英雄自是不论出身,」胡百川摇头,沉声续道,「胡某原是苏州府的一名推事,专责收税。苏州府的镇守太监甫一上任,就忙着加税,我见升斗小民为了交税,砸锅卖铁、休妻卖nV,於是铤而走险,和几名府役一起杀了镇守太监,避之山谷。我常思来想去,兄弟们悬命跟随,胡某理应为他们考虑出路,杀人劫掠毕竟不是长久之计,若是接受招安,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,便能洗脱贼寇的W名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